服务热线
15922223087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 《中国证券报》22日刊发文章《中国制造绿色低碳转型样本浙江湖州高质量发展调查》。文章称,在中国最富庶繁华的长三角地区,27座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是创新发展的高手,或全国龙头,或最牛风投,抑或隐形冠军,可谓集一时之盛。在这个区域的几何中心,有座城市看上去非常特别,它体量不大,却身怀绝技、肩负使命。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全国唯一绿色智造试点示范城市,浙江省湖州市近20年来聚焦绿色智造,优化产业体系,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强劲的绿色增长极,成为中国制造绿色低碳转型的探路尖兵。
湖州做对了什么?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怎么样转化?绿色发展与创新驱动、长期资金市场的关系是怎样的?带着疑问和好奇,中国证券报记者赶赴湖州,采访地方政府、上市公司和专家学者,试图解析湖州高质量发展密码。
地处太湖南岸的湖州因湖得名。一座湖州城,半部江南史。这里是世界丝绸之源、华东鱼米之乡、历史背景和文化之邦,是镶嵌在长三角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自2005年“两山理念”诞生以来,湖州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再到以“双碳”领跑者之姿引领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并举的新路,开辟了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路径。
寒冬时节,走进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仍是满眼绿色。连绵起伏的青山,满目青翠的竹林,粉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游客在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前拍照留念此情此景,宛若走进了一幅水墨丹青。
很难想象,20年前,这里时常炮声隆隆、粉尘遍地。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玉成说,许多村民靠开采矿石谋生,腰包鼓了,生态却破坏了,一时间“山是秃头光,水成酱油汤”。后来,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村里痛下决心,关停矿山、水泥厂,发展生态旅游。
如今,昔日矿坑成了咖啡馆,水泥厂变成了创客空间300多家咖啡馆遍布乡村,农家乐融入景区,养鱼用上5G物联网。今年上半年,仅余村游客量就有7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00万元。现在的余村正在打造全要素“零碳乡村”。
“好风景”兴起“好经济”,带来“好钱景”。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全力探索旅游新模式,湖州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再到“卖生活方式”的转变。2022年,湖州乡村旅游经营总收入达到130.3亿元(占全省比重25.3%),连续7年位居全省第一。
“好风景”不仅能卖旅游,还能“卖空气”。湖州市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处处长王海强说,2021年,安吉县启动林地经营权制度改革,上线运行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买卖平台,进行碳汇收储、交易。安吉县毛竹87万亩,通过测算可以产生碳汇量112万吨,按照每吨43元的价格测算,每年大概收入4800万元。
凭借良好的生态和“两山”转化的探索,湖州获评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安吉县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余村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在推进“生态经济化”的同时,湖州也大力推动“经济生态化”,实现了经济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据统计,全市GDP从2005年640亿元跃升至2022年3850亿元,增长超6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0.3万美元跃升至1.68万美元,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财政收入从74.2亿元跃升至674.5亿元,增长超9倍。
湖州以绿色智造为主线,高水平推进制造强市建设,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6%、居全省第2位,位居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9位,成为唯一以绿色智造为主题的全国试点示范城市,两次被国务院评为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
湖州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11家,创新型城市评价列全国第30位,创新指数、人才综合考核分别列浙江省第3位和第2位。研发投入强度从2002年的0.29%提高到2022年的3.3%,居全省第三。
湖州下辖吴兴、南浔两区和长兴、德清、安吉三县,个个生机勃勃、活力四射,时常登上全国各种百强榜单。各县区的优势产业,如湖州织里童装、南浔木地板、安吉椅业、长兴蓄电池等都成为湖州市重要的经济名片。
在新一轮发展浪潮面前,湖州各区县都铆足干劲。其中,吴兴积极打造千亿智能物流装备产业集群;南浔正全力推动54个3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快速落地,为夺取“全年胜”全力冲刺;长兴集中签约项目37个,总投资超400亿元,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6个,以重点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
受益于发达的县域经济,湖州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差距连续多年缩小,202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112元,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均超50万元,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61:1,由此湖州成为全省城乡收入差距最小城市之一。
制造业是经济的基本盘,俗话说“无工不富”,但如何平衡其与环保的关系从来都是一道难题。湖州通过个人的探索,为中国制造绿色低碳转型蹚出一条新路。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湖州采访,时刻感受着这座千年古城的灵秀与厚重,体会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更感叹于当地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定和智慧。
“壮士断腕”毫不留情,“老树新花”不遗余力。
长兴县城西南26公里处,有一座花园般的工业园,这是全国最大的再生铅生产基地天能循环经济产业园。作为废铅蓄电池处置点,产业园残酸回收率100%,每年可回收处理废铅蓄电池30万吨,产出约20万吨再生铅、2万吨塑料、3万吨硫酸。
“园区很环保,拆解、熔炼过程几乎零排放,处理过的废水可直接用来浇花、养鱼。”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说,截至目前,天能投入近百亿元,在全国建成4个这样的产业园,年处理废旧铅酸蓄电池95万吨,成为“双碳”建设明星。
作为国内最大的绿色动力能源电池企业,天能集团创立于1986年,前身是一家村办小厂,生产蓄电池。初期企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但受资源和环境约束,一度面临“成长的烦恼”。2004年,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天能集团踏上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的道路。集团旗下两家公司于2007年、2021年先后在香港主板和上海科创板上市,成为行业内首家拥有A、H双上市品牌的公司。
天能集团的发展是湖州推动传统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生动缩影。在湖州,生态优先是一以贯之坚守的硬杠杠和铁规矩,经济发展的需求不能逾越红线。对于动力电池、纺织、电梯等传统产业,湖州采取数字化赋能、技术改造等手段,催生“老树新花”,尽量降耗提质。
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湖州更是坚决选择“壮士断腕”。据统计,近年来,湖州推进工业全域治理,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1503家。
湖州全面关停粗放型矿山企业,削减2/3以上开采量,矿山企业由最多时的612家减至47家,剩余所有矿山均达到国家绿色矿山标准。
对于这些矿山,湖州并非一关了之。吴兴区埭溪镇曾经是矿山遍山,后来他们开展废弃矿山治理,绿水青山吸引了众多化妆品企业入驻,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妆小镇。目前,这里汇聚了珀莱雅、喜美恩、莱玛、威宝等来自全球的293家化妆品及相关企业,成为全国三大化妆品集聚中心之一。2022年,小镇实现工业总产值70亿元,税收7.9亿元。
“腾笼换鸟”坚定不移,“凤凰涅槃”未来可期。
湖州的工业化从低门槛的家庭工业、轻小工业起步,以非公有制企业为主,低小散的特征十分明显。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的变化,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转变,在“腾笼换鸟”中实现“凤凰涅槃”成了迫切任务。
湖州市经信局产业处处长蔡建明介绍,近期湖州提出将构建更具区域竞争力的“4210”现代产业体系。“4”即为:全力发展数字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生命健康四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2”是指快速推进绿色家居、现代纺织两大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10”所指的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包括新型电子元器件、北斗及地理信息、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
凤栖湖波光粼粼,德清县地理信息小镇高楼林立,发展迅猛。现代社会,大到城市的智慧交通、环境监视测定,小到打开手机APP方便地寻找附近的商场和景点,不能离开地理信息技术。瞄准这一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新产业,德清已引育千寻位置、浙江国遥、浙江中海达等各类“地理信息+”企业430余家,形成了涵盖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应用等的完整产业链。2023年小镇营收预计将超300亿元。
标志性项目和领军型企业为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动力源”。2021年,总投资108亿元的三一装载机项目落户吴兴,在湖州率先实现百亿级项目的突破。此外,湖州还先后引进总投资438亿元的吉利汽车、总投资108亿元的方正电机等超百亿项目。
“经过持续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我们的产业体系出现了一升一降的可喜变化。”蔡建明说,2022年,纺织、建材两大传统产业占比由2005年的50%降至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超65%。目前,湖州已形成高端装备1个千亿级、绿色家居和现代纺织2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等10余个全国特色产业之都。
在湖州市国网新能源云碳中和创新中心的大屏上,各个企业的碳排放水平、碳效等级、当日用电量、实时功率在不停地变化着,这些构成了企业的“碳排放”精准画像。
国网湖州供电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函韵说,对电、气、煤、油等39类消费数据和经营数据来进行定期智能归集后进行统计与核算,结合区域、企业产值,就可以为企业赋上碳效码,显示其碳排放水平、碳利用效率、碳中和进程。目前,湖州碳效码覆盖工业公司数突破1万家,并按季度持续更新。
碳效码将企业的能耗水平显示得一览无余,以往觉得“能耗不高不用改”的企业坐不住了。“从2008年开始,我们从始至终在实施技改,但一查碳效竟是5级,处于行业中下水平,说明做得还不够。”浙江富钢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能源部部长王洪超说。
富钢金属是一家从事特殊钢产品冶炼和压延轧制的民营钢铁企业,为湖州的能耗大户。王洪超说,碳效码上马后,富钢金属多措并举,一边引入石墨烯电机、改造加热炉,减少能源消耗,一边与宝钢等头部企业合作,开发高的附加价值产品,提升单位增加值水平。6月底,他们的碳效等级已升至4级。
湖州还将碳效等级与企业评级、贷款额度、利率挂钩,全市已推出“碳效贷”等14款碳效信贷产品。如兴业银行湖州分行开发的“双碳贷”信贷产品,既支持“低碳高效”企业,又限制“高碳低效”企业,同时支持降碳减排技改项目,根据公司碳效等级,给予最低较该行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下浮60BP的优惠贷款利率。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湖州累计发放碳效贷款7370笔,金额359.93亿元,支持减碳技改项目3296个。
“碳效贷”是湖州绿色金融的最新案例。作为全国首个提出发展绿色金融的城市,自2017年获批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绿色金融已成为湖州靓丽的名片。今年5月,湖州的贷款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截至10月末,湖州全市绿色贷款余额3274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达31.3%,远高于全国中等水准,为实体经济和制造业转型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20世纪90年代,湖州日报刊发的一篇《为了太湖不再“倾斜”》雄文,对比了太湖沿岸几座城市发展现状,认为北岸无锡、苏州等城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指标大大超过南岸的湖州,因此太湖已经“倾斜”,呼吁湖州要加快发展。
回头来看,这篇雄文充足表现了湖州的自警和进取。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湖州采访时发现,相比当年,如今的湖州多了一份自信和从容,因为通过近20年探索,湖州开辟了一条绿色发展新路。
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
曾几何时,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一些地方到处开挖、户户冒烟追赶GDP,留下一个个矿坑,工业废水横流,土地污染触目惊心,几年下来,当地人发现经济没有搞上去,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不可修复的破坏。
“湖州的经验说明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势在必行。”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周代数说,制造业转型就是要守牢生态底线,同时多培育“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用最小消耗实现最大产出,这样的中国制造才能更有含金量、更可持续。
周代数认为,高水平发展就是要告别唯GDP论,不是每个地方的发展只有一条路,一味贪大求洋,而是因地制宜走出差异化模式。湖州今日的美丽、幸福,与周边其他城市各自精彩,造就了异彩纷呈的长三角城市群,早已摆脱了太湖“倾斜”的焦虑。
落实“两山理念”需要创新驱动,创新水平越高的地方越有可能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一方面创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的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能吸引新技术新产业落地,从而提升经济的成色,实现“好风景”和“新经济”互动。
在号称“中国电池之都”的长兴县,在经历两次环保大整治之后,当地电池行业公司数减少超过90%。然而行业产值在13年间增加超13倍,靠的就是企业通过创新不断向产业链上游攀登。
为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湖州坚持在“好山水”中孕育“科技苗”,布局了西塞“科学谷”、弁山“云起谷”、阳山“时尚谷”、顾渚“画溪谷”、莫干“论剑谷”、安吉“智慧谷”、南浔“上海湾”这7个“创谷”,规划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
湖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罗芳说,2022年7个“创谷”累计落地项目71个、总投资301亿元,其中科研项目36个,总投资108亿元,累计集聚人才2.2万名,成为当地绿色发展的强劲引擎。
落实“两山理念”需要发挥长期资金市场作用,让资本给绿色发展“充电”赋能。
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枢纽,长期资金市场对于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至关重要。一个企业、一个地方善用长期资金市场,如同背生双翼,呼啸生风,千里可至。周代数认为,随着新能源基础设施公募REITs、绿色债券、转型债券等融资工具不断推出和ESG信息公开披露机制持续完善,借助长期资金市场平台获取绿色直接融资,成为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实施路径。
湖州市金融办长期资金市场处副处长房于欣介绍,近年来,湖州深入实施“凤凰行动”计划升级版,扎实推动优质企业对接长期资金市场。已孕育境内上市公司37家,境外18家。现有上市后备企业14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9家,辅导备案企业11家。
天能集团以2007年香港交易所上市为契机,开始利用国际资金、市场、人才、科技等资源。2019年,天能集团和法国帅福得集团签约,两家企业合资成立一家新能源锂电池公司,为全球消费的人提供清洁能源系统解决方案,这是天能走向国际的关键一步。此后,天能加快开放脚步,在东南亚、欧美、非洲多个国家建立办事处,2022年,首个海外制造中心落子越南,全球布局不断向纵深推进。
“没有长期资金市场的支持,我们走不到今天,天能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张天任说,长期资金市场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了企业资金,规范了企业管理,使得企业有了底气抢占技术高地,布局深耕动力电池、储能系统两大核心赛道。如今的天能集团营收过千亿元,跻身中国500强。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站在湖州渔人码头,举目远眺,太湖烟波浩渺,帆影点点。占据长三角的几何中心,今日的湖州吞吐着创新和资本的能量,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铿锵前行(完)
© 2016-2018 火博体育官网在线_直播观看免费 版权所有
备案号:津ICP备14003658号-23
关注我们